毛主席厨师长回忆:22年来,每顿饭都毁菜单,红烧肉不放酱油
自从成为主席的主厨后,程汝明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及时“处理”菜单。“每次做饭前,我都要写一份菜单报告,审核通过后,我会抄一份带到厨房,等饭吃完了,把手里的菜单销毁。” 程对这个工作流程印象深刻。
红烧肉、豆豉腊肉、豆豉苦瓜、辣椒圈、鱼头豆腐、盐水鸡、扒双菜和一小盆三鲜馅饺子,加上中午的剩菜,年夜饭齐了。
“那天做完饭后,我很想靠近他,和他说话,”程汝明说,“所以情不自禁的凑到了主席跟前。”
毛泽东见程站在自己身边,特意调整了坐姿,对程汝明乐了。
程汝明也很高兴,他没问主席为什么高兴,但他乐是“因为主席乐了”。
程汝明自1954年成为主席的厨师,在“主席家”工作了22年。对于22年头的跨年夜,程汝明印象最深的是“每逢大年初一,主席总是面带微笑”,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被邀请到毛泽东的家人聚餐。
主席最爱的红烧肉不能放酱油
主席喜欢吃红烧肉,这道菜是年夜饭必备。
不过,毛泽东最喜欢的红烧肉一定要按照程如明研究的配方来做,因为在他成为毛泽东的厨师后不久,程汝明就知道毛泽东的菜里有些调味品是不能加的。
知道这是因为程汝明给毛主席做的第一盘红烧肉,主席连一块都没动。程汝明问主席是不是觉得味道不好,毛泽东只说不喜欢酱油。进一步追问后,程汝明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
原来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家里曾经开过一家酱油作坊。当时酿造酱油大多采用自然干燥发酵。 一个夏天,毛泽东无意中看到酱油罐里有一些白点。当他走近观察时,他发现那些白点其实是酱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蛆虫。从那以后,毛泽东再也没吃过酱油,但毛泽东的坚定让程汝明觉得有些尴尬—以后还做不做红烧肉?
当然做,后来的红烧肉也让毛泽东情有独钟。其实程汝明想出了办法,就是用糖色和盐代替酱油给肉上色和调味,这样煮出来的红烧肉又咸又鲜又甜。主席吃得很香。程汝明由此掌握了一条规则:“只要这红烧肉上桌,主席保证不剩。”
除了红烧肉,毛泽东还喜欢吃辣椒,苦瓜,腊肉。主席常说:“不能吃辣椒和苦瓜的人,怎么干革命?” 但程汝明却常常想:“主席最爱的辣椒和苦瓜,怎么不加酱油做出来?” 好在毛主席并不讨厌豆豉,所以在程汝明总结的“爱吃”菜单上,豆豉辣椒圈和豆豉苦瓜的地位就和红烧肉一样稳定。
用心之处还不止于此。程汝明说,做年夜饭的时候,他不会像平日那样刻意往菜里多加汤水,因为他知道,毛泽东吃这顿饭的时候不会看书。“主席吃饭喜欢看书看文件,一看起来吃得就慢,菜就容易凉。所以我一般会往菜里放点汤,保温。”
“困难时期”,主席责令不准做肉菜决定降低食品标准,这着实让程汝明有些担心。为了保证主席的健康,肉一定要做的,但既然已经指示,程汝明不敢把肉做到明处。
想起主席爱吃的葱花饼后,他准备“把肉放在暗处”。
程汝明山东人,喜欢吃大葱。刚进中南海的时候,他很希望能与毛泽东“奇味”共分享,可毛泽东偏就对葱不感兴趣。1958年的一天,执著的程汝明试着做了个葱花饼。这个小点心的配料不过就是葱花、盐和五香粉,却被毛泽东品出了滋味,以至吃完之后,毛泽东连说“再给我一个”,从此开始欣赏葱香。
1960年除夕,程汝明偷偷在葱饼里加了猪肉。
他觉得,“放在暗处”最好能化肉于无形,恰巧毛泽东平时爱吃肥肉,于是那天晚上,程汝明就用一块肥猪肉熬了一碗大油。做葱花饼的时候,程汝明把这碗“液态猪肉”和进了面里,而且还在葱花里掺了几个肉丁。当时毛泽东并没觉察出这顿饭内藏蹊跷,只是盛赞“程师傅的大饼做得香!”
不过没过多久,“馅饼”里的那个小东西就被揭开了。立即被告知“不要再做‘大饼’了”。
因为毛泽东每个月的伙食费都是从他当月的工资中扣除的,所以程汝明总是尽最大努力把菜做好,又省钱。例如,毛泽东喜欢吃鱼。 逢年过节,程汝明会做鱼头豆腐。尽管如此“鱼”菜,纯属以偏概全,但毛泽东却非常满足。
饭做完了就得把手里的菜单解决掉
至于1976年年夜饭的菜,程说记不清了,“给主席家做过的菜太多了,而且‘海’(即中南海)里有纪律,不许工作人员留菜单。”
自从成为主席的主厨后,程汝明每天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及时“处理”菜单。“每次做饭前,我都要写一份菜单报告,审核通过后,我会抄一份带到厨房,等饭吃完了,把手里的菜单销毁。” 程对这个工作流程印象深刻。
红烧肉、豆豉腊肉、豆豉苦瓜、辣椒圈、鱼头豆腐、盐水鸡、扒双菜和一小盆三鲜馅饺子,加上中午的剩菜,年夜饭齐了。
“那天做完饭后,我很想靠近他,和他说话,”程汝明说,“所以情不自禁的凑到了主席跟前。”
毛泽东见程站在自己身边,特意调整了坐姿,对程汝明乐了。
程汝明也很高兴,他没问主席为什么高兴,但他乐是“因为主席乐了”。
程汝明自1954年成为主席的厨师,在“主席家”工作了22年。对于22年头的跨年夜,程汝明印象最深的是“每逢大年初一,主席总是面带微笑”,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被邀请到毛泽东的家人聚餐。
主席最爱的红烧肉不能放酱油
主席喜欢吃红烧肉,这道菜是年夜饭必备。
不过,毛泽东最喜欢的红烧肉一定要按照程如明研究的配方来做,因为在他成为毛泽东的厨师后不久,程汝明就知道毛泽东的菜里有些调味品是不能加的。
知道这是因为程汝明给毛主席做的第一盘红烧肉,主席连一块都没动。程汝明问主席是不是觉得味道不好,毛泽东只说不喜欢酱油。进一步追问后,程汝明才明白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
原来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家里曾经开过一家酱油作坊。当时酿造酱油大多采用自然干燥发酵。 一个夏天,毛泽东无意中看到酱油罐里有一些白点。当他走近观察时,他发现那些白点其实是酱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蛆虫。从那以后,毛泽东再也没吃过酱油,但毛泽东的坚定让程汝明觉得有些尴尬—以后还做不做红烧肉?
当然做,后来的红烧肉也让毛泽东情有独钟。其实程汝明想出了办法,就是用糖色和盐代替酱油给肉上色和调味,这样煮出来的红烧肉又咸又鲜又甜。主席吃得很香。程汝明由此掌握了一条规则:“只要这红烧肉上桌,主席保证不剩。”
除了红烧肉,毛泽东还喜欢吃辣椒,苦瓜,腊肉。主席常说:“不能吃辣椒和苦瓜的人,怎么干革命?” 但程汝明却常常想:“主席最爱的辣椒和苦瓜,怎么不加酱油做出来?” 好在毛主席并不讨厌豆豉,所以在程汝明总结的“爱吃”菜单上,豆豉辣椒圈和豆豉苦瓜的地位就和红烧肉一样稳定。
用心之处还不止于此。程汝明说,做年夜饭的时候,他不会像平日那样刻意往菜里多加汤水,因为他知道,毛泽东吃这顿饭的时候不会看书。“主席吃饭喜欢看书看文件,一看起来吃得就慢,菜就容易凉。所以我一般会往菜里放点汤,保温。”
“困难时期”,主席责令不准做肉菜决定降低食品标准,这着实让程汝明有些担心。为了保证主席的健康,肉一定要做的,但既然已经指示,程汝明不敢把肉做到明处。
想起主席爱吃的葱花饼后,他准备“把肉放在暗处”。
程汝明山东人,喜欢吃大葱。刚进中南海的时候,他很希望能与毛泽东“奇味”共分享,可毛泽东偏就对葱不感兴趣。1958年的一天,执著的程汝明试着做了个葱花饼。这个小点心的配料不过就是葱花、盐和五香粉,却被毛泽东品出了滋味,以至吃完之后,毛泽东连说“再给我一个”,从此开始欣赏葱香。
1960年除夕,程汝明偷偷在葱饼里加了猪肉。
他觉得,“放在暗处”最好能化肉于无形,恰巧毛泽东平时爱吃肥肉,于是那天晚上,程汝明就用一块肥猪肉熬了一碗大油。做葱花饼的时候,程汝明把这碗“液态猪肉”和进了面里,而且还在葱花里掺了几个肉丁。当时毛泽东并没觉察出这顿饭内藏蹊跷,只是盛赞“程师傅的大饼做得香!”
不过没过多久,“馅饼”里的那个小东西就被揭开了。立即被告知“不要再做‘大饼’了”。
因为毛泽东每个月的伙食费都是从他当月的工资中扣除的,所以程汝明总是尽最大努力把菜做好,又省钱。例如,毛泽东喜欢吃鱼。 逢年过节,程汝明会做鱼头豆腐。尽管如此“鱼”菜,纯属以偏概全,但毛泽东却非常满足。
饭做完了就得把手里的菜单解决掉
至于1976年年夜饭的菜,程说记不清了,“给主席家做过的菜太多了,而且‘海’(即中南海)里有纪律,不许工作人员留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