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江太史为什么煮蛇羹要用陈皮?他为什么用蛇而不用猪肉?江太史并不是一个厨师,他为什么能够做这么多广东名菜?这些都源于对地域文化、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总结归纳。
太史五蛇羹已经成为历史菜式,当中除了对食材特性的感悟之外,制作上也无微不至,蛇肉需要细心女士逐条撕出,不能有半条蛇骨,菊花要用名为“鹤舞云霄”的品种,每样细节极其讲究。
话说回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烹饪会为人带来愉悦感,无论从摆盘、口感,都需要年轻厨师不断学习,这里再举个例子。在20年前的日本,我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西式的烹饪手法,但是日本厨师并不会生搬硬套地把分子料理摆入自家的特色菜,更不会笼统对外宣传分子料理,而是通过融入自家技艺和食材里发挥出来,这种学习的方式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掌握基本烹饪技艺和科学数据,结合自己的烹饪技术,以科学烹饪,结合市场需求、营养需求将菜品做好,这是值得每位年轻厨师思考的内容。
优质品牌要争艳而不是斗便宜
一个行业自身的进步,不应该是“内卷”出来的。美食是人民大众都能接触到的,大数据时代之下,是有公道的,有些餐厅推出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餐品,明显不合理。传统概念中的“平靓正”,“平”永远不应该被摆在首位,至少在粤菜行业里应更加避忌。“食在广州”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食材的质量和卫生安全的出品摆在首位,宁愿多花精力去想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这才会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片烤鸭的仪式感(图/张洋)
同时,餐厅也需要在仪式感的呈现上下功夫。仪式感从何而来?拿北京烤鸭为例,凡是将北京烤鸭做得优秀的餐厅,都有一个富有仪式感的工序:堂切。在这个人均以视频形式分享的年代,即使是一个如此简单的仪式感动作,经由视频的分享,都会被放大很多倍。粤菜的服务形式不是没有仪式感,在粤菜消费的意识里,其实就流传着不少有仪式感的食趣,比如“无鸡不成宴”,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点可以作为饮食投资人或者经营者的思维方式。
粤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由于“少说多做”的氛围,实际都积淀于一道道菜、一家家餐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