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events)感知:把在组织中遇到的问题视为孤立的偶然发生的现象。事件感知一般导致反应性行动——针对症状,直接采取纠正措施,以便消除症状。
- 模式(patterns)感知:指注意到这一现象与以往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现象之间的关联或联系,判断未来趋势。模式感知通常导致适应性行动,即根据事件之间的联系,为即将发生的类似现象做好准备,而不是改变模式。
- 系统结构(systemic structure)感知:不仅认识到该事件本身、该事件与以往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联,而且从更广泛的范围内搜寻导致这些事件产生的根源,识别出驱动这些事件的关键驱动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在预测到其他相关行为主体的反应后采取相应行动。系统结构感知导致创造性活动——即根据问题的真正原因采取行动,消除问题的内在根源,使事件或模式得到改变。
3、管理者要提升自己对问题的感知水平,需要界定问题的边界,并构建分析模型。界定问题的边界是指确定问题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4、确定分析问题的广度,需要区分三个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关键变量与可控变量。

- 基本变量是驱动、影响、控制某一问题产生、演化的所有可能的基本因素。
- 一个变量是否是关键变量,取决于该变量对事件演化或者目标实现的制约程度。
- 可控变量是决策者可以驱动、控制的变量,不可控变量则相反,半可控变量居于二者之间。
- 分析的时间跨度包括向前与向后两个方面。向后追溯到可以清晰地显示问题产生的过程,准确地描述问题的症状即可;向前则需要延伸到决策可能的滞后效应和间接效应表现出来为止。
5、分析不断深入的过程,是对基本变量不断分解、深入细节,判断其性质与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战略目标的影响的过程。分析的深度取决于三个要素:分析目标、分析起点层次和分析精度要求。
6、战略分析与推断的关键要素在于保证思维的动态性、定量性、操作性、反馈性和完整性。
- 动态性:在分析时加入时间维度,关注相关事件的连续变化过程,重视驱动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定量性:明确情境,把握方向,不必谋求精确度量,给出有一定误差的相对判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