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健康心血管!生活中常见的14类食物,该如何吃?看这篇了解
来源e药环球
近日,一项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综述,对特定食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心血管健康的具体饮食建议,包括每类食物的安全食用量和频率。
“就心血管健康而言,没有迹象表明哪种食物是有害的,而是要看食用的数量和频率,”研究通讯作者、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Gabriele Riccardi教授表示,“我们过去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某种食物视为‘敌人’,这是人们需要改变的观念。要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还应注重整体饮食结构,如果我们减少了某种食物的食用量和频率,要选择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那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促进心血管健康,又该如何吃呢?我们来看看这篇综述是怎么说的。此外,我们也将综述中不同食物的推荐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进行了比较,读者可在文末查看。

综述指出,整体而言,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讲,低盐、减少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量,以及增加植物性食物食用量,包括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坚果、橄榄油等,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
肉类
综述指出,肉类大致分为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和白肉(鸡肉、鸭肉等)两大类。根据是否添加化学物质,又可分为新鲜肉类与加工肉类。
不同肉类在营养方面有很大差异。与红肉相比,白肉饱和脂肪和血红铁素含量低,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而饱和脂肪与血红素铁,均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升高相关。
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添加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如硝酸盐等,会增加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障碍风险,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有研究发现,每日食用50g加工肉类,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7%-44%相关;每日食用100g红肉,与冠心病风险升高27%相关。而食用白肉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关联。
综述建议,白肉可以适量食用,每周不超过300g;而红肉和加工肉类应限制食用,红肉食用量不超过200g/周,加工肉类应限制在偶尔食用,并尽量少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也建议,成年人每周食用畜禽肉280g-525g,优先食用禽肉。

鸡蛋
适度食用鸡蛋,即每天最多1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心病风险之间,并未有显著关联,不过食用较多时,可能会增加风险。同时,由于鸡蛋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可能导致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因此部分人群应谨慎食用鸡蛋,如高脂血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