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适用于少阴阳虚寒盛、水湿凝滞所致的“身体痛”、“骨节痛”、“四肢沉重疼痛”证。代表方:真武汤、附子汤、四逆汤等。
《伤寒论》第 305 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证之身痛,乃少阴阳虚,水气寒湿凝滞,不通则痛,其证还见手足寒、脉沉等。诚如钱天来云:“……此以脉沉而手足寒,则知寒邪过盛,阳气不流,营阴滞涩,故身体骨节皆痛耳。且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脉之见证也,故谓之少阴病,而以附子汤主之,以温补其虚寒也。”该方重用附子(二枚),目的在于温补元阳以散寒邪,伍以参、术、苓、芍,不但能温阳胜寒,且能逐水镇痛。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证之四肢沉重疼痛乃是由于肾阳虚衰,水寒之气外攻于表所致,故取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此外对于阳气外亡,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充达于四肢而痛者,宜四逆汤回阳救逆驱寒,阳回寒去则疼痛自止。
4
祛风湿止痛法
1、祛风除湿止痛法本法适用于风湿俱盛所致的周身疼痛。代表方如麻杏苡甘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其中麻杏苡甘汤用于风湿并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之证。故用麻黄疏风散邪,除湿温经;杏仁宣肺卫之表,充卫通阳;苡仁除湿祛风,兼能运脾化湿;甘草和诸药。四药合用有除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而三附子汤用于治疗风湿俱盛,兼表(里)阳虚之证。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之风湿俱盛,表阳已虚之证,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除湿;大便硬者,则用白术附子汤以祛风湿止痛兼通便;若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之风湿俱盛,而表里阳气皆虚之证,则用甘草附子汤,除祛风除湿之外,又兼温助表里之阳,从而达到止痛之效果。
2、发汗散寒除湿止痛法本法适用于寒湿俱盛所致的“身疼烦“证。代表方如麻黄加术汤。
寒湿相合,侵袭肌表,阳被湿遏,气血运行不畅身烦疼者,宜麻黄加术汤发其汗。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过汗,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是寒湿之邪微汗而解,身痛自除。
3、祛风除湿滋阴清热止痛法此法适用于风寒湿日久化热所致的“肢节疼痛“证。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该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化裁而来。方中麻黄、桂枝、防风温经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滋阴清热,和阴行痹于里;白术、附子助阳除湿于内;甘草、大枣调和脾胃于中。诸药共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滋阴清热。
5
解表利水止痛法
此法用于治疗霍乱之表里同病身疼痛。代表方:五苓散。
《伤寒论》第 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吐泻多由于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像这种既有吐利,又有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表里同病之证治法当先辨别表里症轻重。若吐利兼见身疼痛表证,口渴小便不利,偏于表证者,用五苓散分利兼解表,身痛自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