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断食来源
一说到轻断食,很多人立刻想到“过午不食”,这四个字来自于佛教的《舍利弗问经》,里面有一句话说“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过午不食其实是佛教徒的戒律,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
佛陀制定过午不食的规则,是认为这种饮食习惯长期以往能够减低食欲,从而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同时能够让肠胃得到更长时间的休息,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这一观点一直受到很多养生学派的推崇,认为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但并没有对应的科学基础做支撑。
另一种接近于轻断食思想的“辟谷”则起源于道教,从汉代起就有道士服气辟谷的传说,而且历朝历代仿效者不乏其人。沿袭至今,也被奉为养生保健减肥的一种神奇方式。
但现代轻断食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12年夏天,BBC播出了英国一位博士叫Michael Mosley亲身参与研究、并和600人共同实践的轻断食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里面介绍了间歇性禁食,以及卡路里限制的种种优点,以及当时已存在的研究成果。当时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轻断食模式具有改善人体内的代谢环境,优化多种代谢指标,减少炎症反应,延长寿命等多种优势。后来Michael Mosley博士编撰出版了一本间歇性节食圣经 (the fast diet), 里面所推崇的方法就是5 2饮食法:在一周的五天内可正常吃饭,在剩余两天里通过禁食来消耗这些能量。Michael Mosley博士其实就是现代轻断食最早的发起人提倡者。
轻断食发展
2002年之后,轻断食减肥的方法开始在全世界传播,大量的论文也开始发表,证明轻断食的好处,从好莱坞明星碧昂丝、卷福、詹妮弗·洛佩兹、辣妹维多利亚、帕丽斯希尔顿等到国内的大S、章子怡、杨幂、姚晨、乐嘉等很多明星都公开表示过自己做过轻断食,很长一段时间,轻断食成为了一种潮流,被普遍认同和接受。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他的贡献就是阐述清楚了细胞自噬背后的原理。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
细胞自噬过程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能降解脂质和脂肪细胞,脂自噬通过溶酶体中的“酸”脂解作用,可以降解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不管是游离脂肪酸,还是储存好的脂肪细胞,都可以在自噬阶段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