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热乎乎的一碗吃下去,味辣而不猛、面条细脆、浓郁醇香,真叫人直呼过瘾。暖心又暖胃!
陕西丨在西安,唯有葫芦头不负我
“给我一个馍,我能泡遍全天下”,这样一句话曾火遍西安美食圈。
在老陕,吃馍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为声誉在外的,是羊肉泡馍。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人更青睐的是别具风味的另一种——葫芦头泡馍。当地流传“提起葫芦头,满嘴涎水流”的说法,可见是多么特别的存在了!
这道陕西西安传统特色小吃,源于北宋街市小食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肥厚、形似葫芦,也就有了“葫芦头”的叫法。
葫芦头泡馍的吃法类似羊肉泡馍,馍会更松软一些。先将馍用手掰成块儿,泡入以猪大肠和猪肚为主料熬制的原汤中,加熟猪油、青菜、粉丝、香菜、蒜苗、辣子等。吃的时候,佐以辣酱与糖蒜,可谓汤鲜肠肥美,清爽又利口。
据说贾平凹曾对此评价:“生了痔疮的葫芦头最有味,最耐咀嚼。”真是一句自带气味的评语……
而葫芦头所用的确是“肠头”,最靠近猪肛门的那一节,以肉质厚实,纤维紧密而居上。
怎么样,下次去西安,是不是也来上一碗尝尝?
北京丨请接受来自卤煮的诚意
外地人来北京,要是选择吃卤煮……嗯,还真是个有勇气的人。
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传,光绪年间,因五花肉煮至的“苏造肉”价格过于高昂,老百姓们便用猪头肉和猪下水来代替,再经过民间不断的更迭传播,久而久之成就了今天的卤煮火烧。
一碗地道的卤煮里,放有火烧、肥肠、猪肺、炸豆腐、可有可无的五花肉。
大部分人对卤煮望而却步,大抵是因为其中的主角——肥肠。处理肥肠是体力活儿,洗得不干净,骚腥味会彻底毁掉整碗卤煮;洗得太过干净,又会让这一碗索然无味。
肥肠也有讲究,通常分为大肠、小肠、肠头,主要区别在于脂肪含量。前面说到的葫芦头即肠头,是脂肪最为肥厚之处,大肠次之,最末为小肠。
猪肠的柔韧、肺头的烂而不糟、老汤的浓郁、动物内脏混于汤中的油脂,再配上韭菜花、蒜泥、酱豆腐汁……这是人世间最为朴实真诚的滋味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反正,对于爱它的人来说,从不关心它的来历。只要体味一把那软糯又有弹性的口感,就知道“欲罢不能”几个字到底该怎么写!
山东丨生活就像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名字听着就很霸气。这道是鲁菜中的传统名菜,不太好做,也极少能在除山东以外的地方吃到正宗的滋味。但,也正是这样一道菜,让肥肠重获了新生!
九转大肠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红烧大肠”,因制作像道家炼制“九转金丹”一般的精工细作,于是称作“九转大肠”。
这道菜采用的是“肠中”部分,是猪大肠最长的一段。
烹制时,需加入肉桂、豆蔻等调料。而所谓的“九转”,即将一条猪大肠层层相扣,先过水、再油炸,出勺入锅反复数次,直到变色为金黄后盛盘取出,分而切块,每一块都带着百转千回的层叠质感。
九转大肠集合了酸甜香辣咸五味,端上桌前再撒把香菜碎,便能好好体会什么是外脆内软、肥而不腻了。一口下去,满足与罪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