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经历汇聚成人生之刘幸福老年生活的零星龙门阵之三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从深秋开始要贴秋膘。冬至,北方人爱吃饺子,成都人要喝羊肉汤。豆腐、排骨、大棒骨、牛奶补钙;芹菜、韭菜、蒜苗、大白菜补纤维素;香菇、菠菜、西红柿补维生素;苹果营养丰富,号称水果之王,对肠胃还很好;洋葱可以降低血脂。
做饭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烤、炖、蒸、卤、炸、醉、炙、熘、炒、拌。
我外孙女对我说:
“外公,学会做饭,就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当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为无饭可吃而烦恼忧愁。填饱了胃,心里不再空虚。更令人自豪的是,还会为你的所爱送羹汤,既抚慰她的胃也抚慰了她的心灵。您看我外婆一天多快乐,您做饭的功劳不小。”
虽然我不是听得太懂,但我知道在吃上我们花去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金钱,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既然必须吃,那就好好吃,享受吃的乐趣。把每一个必须的过程都看作是应该的没得是不行的,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年轻的时候,工作特别忙,根本就没得时间和心情做饭,很多时候都是对付着吃后了事。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下厨房这样的小事该由女人管,男人应该做事业、干大事。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老伴可是一天忙到晚,这真还有点于心不忍。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的做饭节目,好多大师级别的都是男人,这男人也能把饭做得好吃,看着就有胃口。于是我就开始学做饭,越做越有兴趣,根本就停不下来。最给我鼓励的是我外孙女和孙子吃过我炒的菜都是大加赞赏,我这做饭的自信心就更强了。
为提高炒菜的水平,我经常看电视上的做饭节目。中央电视总台就有几档节目不错,像《舌尖上的中国》、《吃在顺德》 、《回家吃饭》,北京、贵州等省级电视台也有类似节目,把兴 趣培养起来后,就会经常琢磨、考虑,还会做出一些创新的、以前没有吃过的菜品。
根据我的经验和教训,做饭失败的成本很低,多次试验,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不像搞科研,不需要十分准确,目的是吃到色香味型俱佳的食物。做中国菜最大的特点就是盐少许、海椒少许、酱油少许、醋少许,这“少许”,都可以由你酌情处理,如果缺少几样调味料也行。
刚开始学做菜的时候,我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菜的味道上,对切菜很少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我最爱做的回锅肉总感觉有点欠缺,后来才注意到是切的肉片太厚,很多时候就炒不出 “灯掌窝”的形状。
看来,把菜切好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技能,于是我就在这方面下功夫。比如炒葫芦,给我的印象都是炒酸辣葫芦片,其把葫芦切成大块烧出来,口感会大不一样。再比如炒土豆丝,在切丝上我就花了很长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在买土豆的时候,对其形状要注意选择,因为长相奇形怪状的土豆要切成丝不仅浪费还很难切;边角料该舍弃的就不要过分节约。后来我注意了这两点,经过很长时间的操练,我炒出的酸辣土豆丝也成了家人都爱吃的菜。
做回锅肉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四川回锅肉的流程和要求来做,我做的回锅肉也很受家人欢迎。五花肉 300 克,放入热锅烫皮,去掉肉皮汗味。洗净切片,放入生姜、大葱、干辣椒、花椒、大蒜、生抽、料酒、白糖和盐,拌匀腌制 30 分钟。锅烧热放入食用油,油温较高时将原料倒入锅中翻炒,快熟时放入一种配菜,最后起锅装盘。
你要是喜欢上做饭,就与你爱上一个朝暮思念的心中人一样。总有一种离不开,总想为他操心,总想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奉献给他的人。做饭,其乐无穷!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两句,作为动作不是很灵活、记忆不是很清醒的老年人,一定不要使用火力太猛的燃气灶,做饭时更不可一心二用。我现在做饭都是首先把所有的菜都切好,调料准备好,并分门别类地装入盘中,才开始炒菜,味道不一定都好,但安全最重要。
八、养花
养花,听起来好像很浪漫悠闲、高雅怡情。其实养花是既花钱、又淘神费力,还不一定讨好的事。但作为老年人,我认为养花还是有必要的,倒不一定就是为了陶怡性情,主要是有事情做,要为它操心。更重要的一点是,当看到枝繁叶茂、鲜花盛开的时候,植物的生命力也与人年轻的时候一样,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心情也会随之愉快;当看到花凋叶落,不再风光的时候,也会感觉到生命总是会有尽头的,没有必要为此伤感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