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确的时机哄睡、放床很重要,妈妈最了解自己孩子,根据平时的观察可以总结出自家孩子的睡眠信号,根据信号行动是最容易成功的。在孩子完全不想睡的时候强行哄睡的效果通常不好,小孩狂哭,大人烦躁,搞得一家子都很崩溃。在入睡前,会有一个“窗口期”,这个时候哄睡最容易,一旦错过,孩子体内让机体兴奋的化学物质会发生作用,再哄睡难度明显增大。
如果不小心错过了,就安静陪伴一会,不急着放床。入睡的秘诀是“安静”,想办法让兴奋、烦躁的孩子安静下来,不多久下一个“窗口”就会到来。实战技巧:每次醒来,我都会留意时间。
喂奶、陪玩一段时间后,小朋友就会从愉悦欢快的状态转为安静、略烦躁、揉眼睛、打哈欠,看看时间差不多都是一个多小时。
这个时候我就把他抱起来,不再逗玩,在屋里走走,让他安静下来。等他发出哭腔了,就带到卧室,放床上,包襁褓 给奶嘴,拍拍,入睡。第一部分是各位爸妈比较容易做到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收到较好成效的三条建议。
当你清楚自己孩子的睡眠特点,致力于安排好宝宝白天的小睡,在他需要睡眠的时候哄他入睡,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哭闹会显著减少,晚上的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哦。
入睡方式、睡前程序和睡眠联想入睡,就是宝宝从清醒到睡着的过程。
抱睡、奶睡、拍睡、自行入睡,都是入睡方式。奶睡是比较自然的方式,抱睡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健康的入睡方式。
奶睡有很多缺点:把“吃”与“睡”联系起来,对喂养和睡眠都有影响;如果总是靠奶睡入睡,夜醒的时候,他会希望再次通过吃奶入睡,可能造成潜在的频繁夜醒;宝宝出牙后,发生蛀牙等口腔问题;含着奶头入睡增加妈妈乳腺炎的风险;增加断奶难度和过度喂养的可能。但奶睡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抱睡一般会发生在白天小睡(夜里抱睡的我只能说膜拜了。。。),宝宝月龄小的时候,在床上睡不踏实,不能自行入睡,手上睡着了一放就落地醒,老人过分宠爱,多重原因造成了抱睡的普遍性。在手臂上睡觉的宝宝实际上不能进入真正高质量的深睡眠,而且太多的先例都已经告诉我们“一旦抱睡成习惯,就只能一直抱睡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看护人的“手废掉”。
在推车里睡、在摇椅里睡、在汽车上睡、在背袋里睡,跟抱睡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些都称为非常规入睡方式。为什么不建议采取这些入睡方式呢,因为对大部分宝宝来说,在怎样的环境中入睡,也希望在怎样的环境中醒来。从手臂转移到床上的宝宝会半路醒来大哭,就是抗议“咦,我怎么在这里?我不是应该在妈妈手臂上吗?”用睡眠圣经上的说法,成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床被搬到了花园里,这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感觉。让宝宝学会自行入睡(在清醒或者昏沉的时候被放到床上),是最理想的模式。
当然,这个学习过程会有哭闹,会有抗议,会有不忍,大部分天使宝宝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你愿意从小就逐渐培养孩子自行入睡的能力,会比月龄大了再纠正,要容易的多的多。
接着来说下睡前程序。晚上到点儿睡觉了,我们会洗个澡、敷个面膜、换睡衣、躺到床上,看一会书或者玩一会手机,然后关灯睡觉。为睡眠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就是睡前程序。养育宝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律,让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可预期的安排,会让宝宝有安全感,能减少哭闹、规律作息。特蕾西的《实用程序育儿法》中的4s法就是典型的睡前程序,包括布置环境(Setting the stage),裹襁褓(Swaddling),坐着(Sitting),“嘘-拍”法(Shush-pat method)。布置环境:走进房间,拉下窗帘,关掉大灯,放点音乐,总之是能让宝宝安静、避免刺激的环境。这个妈觉得很有用,环境有强大的暗示作用,也是无声的宣告:你的睡觉时间到了。
小朋友不想睡的时候,进房间就会哭,我就抱着他再到客厅溜达一圈,然后慢慢向房间靠近,等他放松戒备了再进房间。裹襁褓:适用于3个月内的小婴儿,理论依据:小婴儿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舞动的双手会干扰他的睡眠,襁褓能够减少惊跳和环境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