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这句老话是讲吃饭要细嚼慢咽。
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饭时的细嚼慢咽。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每日自咏歌》中说:
“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
清代医学家沈子复在《养病庸言》云:
“不论粥、饭、点心、肴品,皆嚼得极细咽下,饭汤勿作牛饮,亦徐呷徐咽”。
明朝郑瑄的《昨非庵日纂》云:
“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
这些说的都是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古人还把唾液与男子的精液同等视为“元神之液”,认为弥足珍贵,不可轻易外唾外泄。
为什么说细嚼慢咽能益寿延年?
细嚼慢咽可让舌头味蕾充分品尝每一种食物的好滋味,越嚼越有味,细嚼慢咽产生舒畅的感觉,增强食欲,又饱口福。多咀嚼还可使下颌肌肉牵拉该部血管,加速太阳穴附近血液的流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大脑的血流量增多,可激发脑神经的活动,解除精神紧张,可有效提高大脑判断力和记忆力,起到防止大脑老化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据美国有关研究报道
咀嚼会锻炼嘴巴周围的肌肉群,使脸部肌肉更紧致、减少皱纹、面色红润,达到美容目的。
细嚼慢咽可让食物变得细小,同时让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有足够的时间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特殊作用的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让食物与消化酶充分混合,还可引起胃液和其他消化腺分泌的增多,使胃肠道更快消化吸收,促使血糖更快升高,更容易兴奋饱食中枢,较早出现饱足感、停止进食而减肥。
细嚼慢咽还有助于杀菌、洁齿防龋,加快了牙龈部的血液循环,预防牙周病,能使牙齿长得结实。人到老年,胃肠功能减退,吞咽反射减弱,细嚼慢咽可起到防噎、助消化、抗衰老的功效。
正常成人每天约分泌 1.5 升唾液,唾液是身体的“健康巡逻队”,也是体内的“自助药房”。实验发现,唾液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接触 30 秒钟以上就有分解其致癌毒性的作用。嚼的次数越多,抗癌作用越强。当某些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进入人体时,唾液就是第一道防线。如果你按每咀嚼一次 1 秒钟计算,一口食物咀嚼 30 次再咽下去,恭喜你已经加入了高科技抗癌领域。
虽然大家都知道细嚼慢咽有利于健康,但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吃饭时如风卷残云,尤如猪八戒吃人参果,狼吞虎咽,大快朵颐。
狼吞虎咽有什么危害呢?
粗嚼快咽很容易咬伤舌头、腮帮及损害牙齿和牙床,可引起口腔溃疡;咀嚼次数少,会导致下颚退化,使牙床变得脆弱。吞咽异物十有八九是因“囫囵吞枣”造成的,也是医院常见急症原因之一,如鱼刺梗在食管内,严重者甚至可穿破主动脉壁引起大出血而丧命!
人体内与食欲相关的荷尔蒙可在吃饱后“提醒”人们停止进食。大脑神经接收饱腹感信号通常需要 20 分钟左右,狼吞虎咽者尚未收到饱腹信号,就把胃撑饱了,超出胃肠承受能力,既影响消化,也促使肥胖。
日本科学家发现吃东西太快是最容易增加患糖尿病风险,这类人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的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因为进餐后 30 分钟出现胰岛素分泌高峰,糖尿病患者如果进食过快,胰岛素会跟不上,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危险。
快速吃进滚烫的汤、粥、羹、茶之类的饮食,会灼伤食道黏膜,造成坏死、增生、癌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喜欢吃烫食的人易患食管癌;吃饭过快易引发胃疼、胃胀等不适,还存在其他一些慢性、长期的隐患。所以,老话说:“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怎样才能做到细嚼慢咽呢?
给自己规定用餐时间(早餐 20 分钟、午餐 30 分钟、晚餐 40 分钟以上)。要让食物流连在唇边齿间,满足眼、鼻、舌对食物色、香、味的完美体验。
“一口饭嚼 30 次”,即半分钟,一顿饭吃半个小时,把咀嚼看成愉快的事,给牙齿一点美妙的感受,慢慢体会“嚼”的节奏。试用左手进餐,除可延长吃饭时间外,还可开发右脑(因左手由右脑支配);在享受美餐的同时,给您的下丘脑摄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给您带来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