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顾名思义,就是肾脏里面长出了“石头”。在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中,肾脏通常是结石形成的部位。
人们最早认为肾结石的发生是由于尿液过度浓缩,尿液中的结石成分沉淀出来而形成的。后来又发现含钙结石患者尿中的钙和草酸等物质的含量较常人高,因此推测尿量少和尿石成分高共同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事实上尿液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包括多种人体代谢产生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在某些情况下,结石的无机物质成分在尿液中的浓度过高,超过了它的溶解度,该成分就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并沉淀。就好比一定状态下一杯水只溶解有限量的食盐,过多食盐会重新以晶体形式析出。这种状态被称为“过饱和状态”,是肾结石形成的基础。
好在尿液中有多种抑制结石成分析出而形成结石的物质存在,有了这些物质,尿液虽然已达到过饱和状态,溶液仍能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无晶体物质析出。而当某些因素导致尿液过饱和程度超过上述状态的上限时,尿液中会有大量晶体形成。结晶形成以后,受尿液饱和度等因素的影响尚可自行溶解,如结晶结构稳定,即可形成结石的核心。此外,由于尿液并不是纯净的,而是含有有无数微粒的胶体,这些微粒可提供晶体成核的表面,只需较低的饱和度即可形成稳定的核心。有了稳定的结石核心,结石便可缓慢生长。当结石核心成为大颗粒滞留在肾脏内时,结晶将迅速生长。结晶与基质相结合,相互聚集形成团块。聚集的晶体在尿液中不断生长并经固化过程(结构塑性)而形成较稳定的结构,最终形成肾结石。
临床上通常把结石分为四大类:含钙结石、感染性结石、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
含钙结石的成因和预防
成因:含钙结石的形成多与草酸或者钙和磷的相关代谢和转运的紊乱以及饮食中摄入过量的钙、日常饮食嗜碱等因素有关。
预防:1.增加液体的摄入,使每天的尿量保持在2 2.5升。
2.饮食调节:维持饮食营养的综合平衡,避免过度摄入某一种营养成分。
3.饮食钙的含量:摄入正常钙质含量的饮食、限制动物蛋白和钠盐的摄入。
4.限制饮食中草酸的摄入:草酸钙结石患者需避免摄入诸如豆制品、菠菜、苋菜、芹菜、莴苣、竹笋、土豆、巧克力、红茶、酸梅、可乐、甘蓝、杏仁、花生、甜菜、欧芹、菠菜、大黄等富含草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