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不和的症结在于心火过多,主要方法是疏解心火,以上两方为纲。如果重点是肾水不足,心烦没有前者严重。应滋肾阴以治心火。六味地黄汤、丸剂或其他补肾益精的药物要长期服用才能达到效果。在这里,滋补肾阴只是手段,其目的还是要控制心火。心火就是邵信福所说的“强水之主,从容止息”。
以上就是沟通心肾的方法。还有补脾养心之法。因为脾主思维,担心伤脾会耗费心力,导致嗜睡、少眠、心悸、困醒、脉涩、神虚。《灵枢·营卫生会》文章中提到,“营气虚弱,卫气内切,故昼不炼,夜不闭。”主证在心,病在脾。药物除清心安神外,宜补益气以养脾化荣,或根据证候少加清火安神之品、养心汤、归脾汤等,并拒绝杂念,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必能痊愈。或盲目使用鹿茸胶,配热酒饮用,生血补血,更易达到补血益精的效果。《千金翼方》以上主要是治心安神,接下来说说治肝宁神的方法。♬蕴:“虚劳乏力失眠,酸枣仁汤为主。”酸枣仁养肝镇魂,佐以茯苓安神;知母清热润燥,补肾养肝,清热安神;炙甘草下中土,养五脏。游苗在川芎,辛温。在旅涩润燥的药物中,它用于刺激肝气,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本方在《千金翼方》中加入麦冬、干姜,治疗伤寒后心烦呕吐,更有利于阴阳贯通。
酸枣仁汤适用于肝不藏魂的虚烦证。所谓“虚烦”,有两种意思:一是没有痰饮饮食,故称虚;肝不藏魂既是肝血虚、肝阴虚的虚证,又是肝郁气滞的实证。如李晏在《脉诀汇辨》中写道:“新安吴修玉之侄,近来心烦发热(发热即阳不归阴),身筋骨正,昏昏欲睡。又植入床上,眼睛也合不上。已经三年了。江南,欢迎我医了好几次,要躺下片刻,但就是不能。于诊其肝脉深坚,此怒久伏,木郁。柴胡五钱,白芍、丹皮、栀子各服三钱,甘草、桂枝各服。5点,黄昏时服药,天黑前睡个好觉,中午醒来……一直到晚上。”前证宜克,今证宜散。前者是肝虚,这是肝实,“调其虚实”,使肝神安于其宅,眼目自然而然。
还有,《冷庐医话》引用《医学秘旨》的话:“人失眠,补心肾之药,试之无效,诊脉知之。阴阳相和,二气不相通。取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厚煎服之,可安眠。陆定朴还解释说:“盖半夏以阴生,夏枯草以阳生,阴阳结合之妙。”什么?“生于阴”与“生于阳”,关键在于夏枯草辛寒散结肝火,配以半夏去气化液。与正面相比,结节和火候略有不同。
如果胆经也有痰火郁结,肝胆相通,牵动肝魂,引起心悸失眠,口苦心烦。有痰就用温胆汤,没有痰就用桑叶、栀子、丹皮等清少阳,这样胆火就清了,睡眠自然就安定了。
对于肝胆并发的疾病,应肝胆同治。如《医醇賸义》中所述:“无锡孙佐全身无其他病痛,饮食如常,只是彻夜不眠,白天之重,如疟疾,已久未愈。年。诊脉,左观只见弦,其余平平……此实(少阳)与厥阴同病,甲乙同源,相凝……使甲乙归藏汤,服数十剂而愈。》方剂为:珍珠母、龙牙、柴胡、薄荷、生地、归肾、白芍、丹参、柏仁、夜麻、沉香、红枣、夜藤等味,同时促进和疏散少阳郁火。
肝不藏魂,乃肺燥所致。燥生火,金不生木。宜入药清凉润燥,生百合一两,补肺金,制成肝木,加宿野三千,下气散滞,抑降,在神志中,有引阳归阴之意,肝虚则养母,宜补肾。子,当净心。这与我一样心肾相通之法,即补肾泻心火。,理论上易学易掌握,分治心肝,从症状上有时不易完全分开。心肝治法有条不紊,但在实践中,需要多方面吸取一些成熟的临床经验作为启迪,才能开阔思路,用方更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举几个例子:♬》一位哺乳期的妇女,因心悸病倒,病愈后,眼睛无法合上。易说,熬于立人,以酒饮之,酒醉自愈。故目与肝胆相通,恐则气滞,胆不放。结解了,才能闭眼。酒不饮郁立人,只服温胆汤,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