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是食用油的主要成分,一般有3种,分别是「饱和」、「单不饱和」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
其实,每种油几乎都同时含有这三种,主要是占比有不同,这个从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能看出来。
3种脂肪酸占比,也占比对应不同的烹饪方式。
比如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适合低温烹饪;
玉米油、大豆油的多不饱和性脂肪酸偏多,适合煎炒。
另外,最好不要觉得哪种油好就独吃一种,各种油交替吃,吸收的营养更全面。
如果脂肪酸构成类似,那么换不换的区别并不大。比如——
茶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类似;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类似;
花生油、稻米油类似......
其他的就是看工艺(压榨>浸出,一二级>三四级)、烟点(高对应高温烹饪,低对应低温烹饪)以及保质日期(18-24个月)。
实惠方面,可以从食用油企业近年来积极布局的「反向定制」入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和粮油巨头合作的模式,目前还只是主流销售模式之外的一个补充,但是可以实现「供需直连」。
一般会采用「预售制」,产品名字会和合作的电商平台挂钩——用户订多少,工厂就生产多少。
这样一来,企业减少库存堆积、用户买油便宜,是一种双赢模式。
所以在线上买油的话,不妨也关注一下各种「联名款」食用油。
关于囤油,这里想和你分享一个测算。
去年一整年,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在30kg左右。
根据某电商平台销量最高的食用油的价格来算(6.18升的油193.9元),我们每人一整年在油上就需要花费1040元左右,两代六人的家庭就是6240元。
即便假设接下来也是10%,就意味着如果把一年的油买好,能省下624元左右。
虽然也是不少一笔开销了,但是一次囤30kg/人的量,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实际,性价比不高。
如果家里开餐馆,或者为疫情下的应急储备考量,也可以考虑适当囤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