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28
此等滤出液所停潴,无论在局部,在全身,在内脏,在肌表,西医统称为水肿。其停潴于体腔内脏器间者,即古人所谓水饮矣。水饮亦有得之出淋巴者,因淋巴管破裂,管内还流之淋巴漏出所致。惟淋巴管中之压力,远不及血压之高,故淋巴管破裂之出淋巴,不若血管破裂时出血之多,破裂处亦较易恢复。
水饮在膈下者,停于骨盆之上,西医谓之腹水。《金匮》所谓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也。在膈上者,因膈膜穹起之故。停于膈上四周,西医谓之胸水,《金匮》所谓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者也。
此条云心下满微痛,则是停于膈上也。若水饮之滤出不多,则渐由组织吸收,仍入于淋巴管及毛细血管,其人安然如无病。今无汗而小便不利,则血中水分必充溢,又曾服桂枝汤,则血运畅盛,毛细管之血压高,其滤出必加多,或经下之,则肠蠕动亢进,淋巴管被挤压,管中压力亦增高。设有破裂之处,淋巴即漏出不已,而水饮不能自愈矣。
山田氏云:此证本非中风桂枝之证,盖伤寒麻黄之证,兼停饮者也,称仍无汗者可见矣。而今不取麻黄,又用桂枝者,何也?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固虽白术茯苓所得而主,若奋力于发表,则不能专其宣导之功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从上文所释,则方名当称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中芍药,当作桂枝。煮服法中今去桂枝,当作今去芍药。《脉经》载此条文,术上无白字。
苏颂云:古方云术者,皆白术也。
喜多村《伤寒疏义》云:术分赤白,昉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谓赤术,即苍术也。盖仲景之时,未曾有苍、白之分。《素问•病能论》云:泽泻术各十分。《本草经》亦只称术,不分苍白,此后人所加明矣。
渊雷案:
依近世通例,本方宜用苍术。
《方极》云: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治桂枝汤证而悸,小便不利,不上冲者。案:吉益氏从药测证,以茯苓主悸,术主小便不利,桂枝主上冲,故云尔,然与本条之证不相对也。
渊雷案:
凡西医所称水肿之病,倘不用手术放水,惟有使组织自吸收之,从小便排出体外,然后其病可愈,此本方之所以用苓术也。《别录》云:术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可知术能使组织吸收液体。术以吸收之,茯苓以利其小便,则水饮除,而心下之满痛愈。一面仍用桂枝汤,治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之表证。去芍药者,不欲扩张内部之血管也,血管扩张而充血,则水饮之漏出不止矣。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