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桂枝加大黄汤证之279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桂枝加大黄汤证之第279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2、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大实痛以下,成氏诸本为别条,非是。
此由误下太阳而传为太阴者。
太阳误下,腹部之神经肌肉起挛缩,以抵抗下药,故令腹满时痛。然此等挛缩,未必能中和下药之毒,徒令满痛而已,故与桂枝汤以解表,倍加芍药,以治其挛痛也。若误下之后大实痛者,则不但挛缩,其人胃肠本有食毒,一部分表邪因误下而内陷,与食毒相结,故于前方加大黄以再下之。
本条系误下后两种变证,非太阴本病。加芍药汤因腹满时痛,有似太阴,故谓之属太阴。加大黄汤则绝非太阴矣。小丹波乃据此条之文,谓太阴为寒实之证,非也。
山田氏云:前证腹满时痛,表证误下所生之病,而非表邪入里而然,故惟满而不实,时痛而不常痛。后证则表邪传入之所致,非太阴之证,故“属太阴”三字,在前证下,不在后证下。虽然,二证俱有表之未解,故皆以桂枝为主,惟后证虽实,非太阴证,然以其同得之下后,而同有表之未解,同有腹满痛,不得不附以辨其异。诸家不察,总二证以为太阴,合前后以为传入之邪,不思之甚。
《内台方议》云: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入里。若脉虚弱,因而腹满时痛者,乃脾虚也,不可再下,与桂枝加芍药汤,以止其痛。若脉沉实,大实满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胃实也,宜再下,与桂枝汤以和表,加芍药、大黄,以攻其里。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温分,《千金翼》作“分温”。
《方极》云:桂枝加芍药汤,治桂枝汤证,而腹拘挛剧者。
雉间焕云:此方治腹拘挛剧者,诚然,然遍身拘挛皆治之,则腹字恐衍文。
又云:治奔豚拘挛剧者。
《方机》云: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案:谓寒性下利也),脉浮,或恶寒,或腹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方興輗云:其人宿有癥瘕痼癖,因痢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痛者,此方为之主剂。假令因宿食而腹痛,吐泻已后,腹痛尚不止者,此固有之毒所为也。盖桂枝加芍药汤,不仅治痢毒腹痛甚,或痢毒既解而痛不止之类,皆由固有之毒也,此方主之。若其人有固有之毒,其腹拘挛,或有块,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所主也。
渊雷案:
《本草经》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有持之说,可作注脚。
《麻疹一哈》云:东洞、南涯二翁,及其流裔,以此二方(本方及加大黄汤),加用附子或术附子,治梅毒、风湿病(历节、痛风)、脚气等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