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初程汝明第一次给毛主席做红烧肉的时候,主席是一口都没吃的。程汝明当时就很意外,他知道,毛主席是很喜欢吃肉的人,可为啥不肯吃自己做的红烧肉呢?
怀着这个疑问,程汝明请教了李锡吾。结果李锡吾也只是摇了摇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之也来没有给主席做过红烧肉。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就此放弃,以后不给主席做红烧肉吃就是了。可程汝明偏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大着胆子找到毛主席,请教他为什么不吃红烧肉。
毛主席听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回答道:“其实,我是从不吃酱油的。”
“为什么?”
虽然程汝明很想问这三个字,但因为他给主席做饭时间不久,和主席不是很熟,没好意思追问就离开了。
回到厨房后,程汝明琢磨了好几天也琢磨不透毛主席为什么不喜欢吃酱油。想来想去,程汝明觉得还得问毛主席本人,为此专门请主席专列上的服务员刘耀方帮自己问一问。
毛主席性格很随和,带着追忆的神色跟刘耀方讲起了自己不吃酱油的原因。
原来,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当年曾在家乡开了一个手工作坊,碾米、制作酱油、买卖猪肉等啥都做。
当时的制作工艺很简陋,全都要靠自然发酵。有一年夏天,年幼的毛泽东去自家作坊里面玩,结果在酱油缸里面看到了蛆。当时的场面实在太过震撼,毛主席记了一辈子,自那之后他就再也不肯吃酱油了。
知道毛主席不喜欢吃酱油的原因后,程汝明就开始琢磨不用酱油制作红烧肉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程汝明还真发明出来了新做法。他用糖色加盐代替酱油做肉的着色调料,如此方法做出来的红烧肉“咸鲜不失,甜味兼得”。
当程汝明端上去请毛主席试吃后,毛主席当时就将一盘子红烧肉全都吃干净了,自那之后,“毛式红烧肉”就成为了毛主席餐桌上的常客。
后来有记者问程汝明,现在饭店里的“毛氏红烧肉”像不像他当年给主席做的红烧肉?程汝明说:
“又像,又不像。现在饭店里的‘毛氏红烧肉’的意思是毛主席吃过、喜欢过的。我曾经看过,也品尝过,这些红烧肉和我做的不完全一样,我给主席做的红烧肉是把白糖放到锅里熬成红色的糖色,出锅的红烧肉红在汤色上,现在饭店里的大多用酱油调色。如果要在饭店里点‘毛氏红烧肉’,就问厨师加不加酱油,加的话,就不是正宗的。”
长沙来的“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水调歌头·游泳》不知道被多少人传颂,但少有人知的是,毛主席当年吃的武昌鱼并不是武昌所产,而是从长沙来的“武昌鱼”(团头鲂)。
前文说过,毛主席吃鱼有个习惯,吃鱼喜欢吃新鲜的鱼。当初程汝明刚被调去为毛主席服务时就被告知:“翻肚子了的死鱼不能给毛主席吃,必须得趁鱼活着的时候现宰。”
1956年5月末,程汝明、李锡吾跟着专列前往武汉,结果当列车开到长沙时却突然停了下来。程汝明等人原以为毛主席将要在长沙就餐了,因此专门做了准备,长沙市地方政府也送来了新鲜的武昌鱼。
结果程汝明刚刚将鱼宰杀完就被告知火车马上要发车,主席不在此地就餐。当时火车上没有电冰箱,程汝明只好将鱼放到冰块中冷藏起来。
5月31日,专列顺利抵达了武昌。
既然来到长江边上,哪有不吃鱼的道理?问题是列车到了武汉时正好是饭点,根本没时间采购活鱼。无奈之下,程汝明只好硬着头皮将那条从长沙带来的武昌鱼取出,和紫苏叶放一块烧,之后加上料酒、盐、味精等调料,为毛主席烹饪了一道“紫苏武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