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桃核承气汤证之第106
又云:下痢腹痛甚,里急后重,下紫黑色者,瘀血也,非桃核承气汤不为功。
又云:痘毒深剧酷烈,庸工不能疗者,此汤可以回生,当用数帖峻攻,不然无效。余初年用凉膈散,及中年,用此方救之,屡奏神验。
《青州治谭》云:妇人久患头痛,诸药不效者,与桃核承气汤,兼用桃花散(桃花、葵子、滑石、槟榔等分为散,葱白汤下)则愈。火患头疮,用前药亦效,又可涂桃仁油。
《类聚方广义》云:桃核承气汤,治痢疾身热,腹中拘急,口干唇燥,舌色殷红,便脓血者。
又云:血行不利,上冲心悸,小腹拘急,四肢坚痹或痼冷者。
又云:治经水不调,上冲甚,眼中生厚膜,或赤脉怒起,睑胞赤烂,或龋齿疼痛,小腹急结者。
又云:治经闭,上逆发狂者。
又云:治产后恶露不下,小腹凝结,上冲急迫,心胸不安者。凡产后诸患,多恶露不尽所致,早用此方为佳。
又云:淋家,小腹急结,痛连腰腿,茎中疼痛,小便涓滴不通者,非利水剂所能治,用此方,二便快利。痛苦立除。小便癃闭,小腹急结而痛者,打扑疼痛,不能转侧,二便闭涩者,亦良。
汤本氏云:师虽曰热结膀胱,又称少腹急结,以余多年经验,此急结常不在膀胱部位,而在下行结肠部位(案:在小腹左边)。以指尖沿下行结肠之横径,向腹底擦过而强按压之,触知坚结物,病人诉急痛,是即少腹急结之正证也。急结之大小、广狭、长短,种种无定,时或上追于左季胁上,及心下部,致上半身之疾,又或下降于左肠骨窝,及膀胱部,致下半身之疾,诊察之际,必须细意周到也。
渊雷案:
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也。调胃承气汤之分析,已详第一卷中。
桃仁主瘀血血闭,有润下杀虫之效,自是方中主药。
其用桂枝,似与病情无当,其实治冲逆而已。方、喻、程、汪、柯、魏诸君,并云:太阳随经之热,原从表分传入,非桂枝不解。然经文明言外解已,乃可攻,则用此方时,已无表证矣。若推溯病邪传入之路,则阳明经腑之热,亦从太阳传入,何以不须桂枝耶?成氏、钱氏,又谓桂枝通脉消瘀,然抵当汤丸、大黄蛰虫丸,最为通瘀快剂,何以不须桂枝耶?是知桂枝之用,非为解外,非为通瘀,特为冲逆耳。
虽然,血瘀则何以致冲逆?盖人体排泄之通例,若所排者为气体,则宜上出。为液体,则可上可下(或发汗,或利小便)。为固体,则宜下出。古人熟谙此种机转,故有升清降浊之喻。血之为物,固体成分本自不少,及其凝而为瘀,则液体亦成固体矣,是以正气驱瘀之趋向,常欲使其下出。驱之不下,则反而为上冲。下降则瘀去而病除,上冲则瘀不去而病不解。由是言之,桃核承气证之冲逆,瘀血未能下降之候也。
至若瘀凝已久,成为栓塞,固着而不动,则不能下降,亦不复上冲,是故抵当汤丸、大黄蛰虫丸,治久瘀之方也。久瘀非桃仁所能破,故必用虻虫、水蛭。固着而不复上冲,故不用桂枝。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治新瘀之方也。新瘀本有下降之势,故用桃仁而已足,又常有上冲,故桂枝在所必用矣。
又考上列诸家之用法,凡血液乍有变坏,或血运失其常度,宜当下降,无虚寒证者,皆得主之。其目的不为通利大便,其下出不必从后阴,故能治月经不通,胞衣不下等证。而服法但取微利,不令快下也。特此等瘀血,以何种机转而达于前后阴,则尚待证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