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下期发文:《黄帝内经》揭示的生命周期规律
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内涵,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所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同数百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较,医学出现的历史非常短。西医的鼻祖西波克拉底距今大概只有2500年的历史,即使从黄帝和岐伯算起,中医的历史也不过只有五千年。也就是说,在没有医学出现之前,人类或许已经繁衍了至少数百万年以上。在动物界中,乌龟的寿命可能达到250岁以上,大蜥蜴可以活到200岁,世界上很多动物的寿命远远超过了现在的人类。这些动物没有医院,更不可能吃化学药片或者接受手术治疗,最多可能是从植物中寻找一些可以缓解病痛的草药。也就是说,生命的长短安康似乎与医药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历程,已经让人类从最初的狂妄自大转变为慢慢的谦卑。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认识生命本身?我们该如何保全性命而免受疾病对身心的折磨?并最终能做到无疾而终。
从《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始,《黄帝内经》中的两位主角展开了对话。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请教养生的奥秘,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给出的答案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简单来说,上古之人之所以寿命长,就是懂得并遵守自然规律,能够按照自然规律起居饮食。而现在的人之所以短寿疾病,是因为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使得人体的精气衰竭,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用现代语言来看,世界万物都是能量聚合形成的,人也不例外。古人用得“气”可理解为现代语言所对应的“能量”。因此古人说“气聚成形,形散而气,形源于气,阴成形”。把能量理解为“阳”,把有形的躯体理解为“阴”。人体就是一个阴阳交合且不断转换的形体。我们知道,人体的先天体质差别是很大的。一个人先天体质的好坏,可以理解为生命在聚合形成时“气”是否充足和良好。生命因为精子和卵子结合而形成,中医称作为“两精相搏”,能量聚合起来就是“精”。如果精子和卵子质量好,“凝结”的能量充足,则生命的先天质量也好。除了先天父母提供的种子,人体通过饮食和呼吸也不断形成新的能量和精气。如何合理地使用人体的“精”和“气”是保养生命、免遭疾病的核心要素。我们都知道,熬夜、酗酒、情绪的喜怒无常、严重违反自然规律都会导致生命能量得不到有效贮存和过渡浪费。因此《黄帝内经》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简单说来,疾病都是由于这些不懂得节制和过渡消耗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