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的生活体验来看,“欲望、私心、愤怒、嫉妒、贪婪、嗔恨和傲慢”的确千真万确地存在于“心”的地方。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找不到。显然,这些东西不在身体的“硬件”上,而是在身体“软件”上。从生活体验来看,身体的“软件”对“硬件”影响极大,紧张愤怒的情绪会造成我们身体绷紧,能量上冲头顶。严重的恐惧和焦虑甚至会完全控制我们的身体,令身体的气血流动失常,导致疾病。从这个角度上说,对身体上产生的病变进行简单的切除和消杀并没有从根本上疗愈身体。如果身体的“软件”在持续不断地向身体硬件发出“错误”的命令,那么疾病还是会持续再次爆发。从我们的生活体验来看,一旦患上了失眠、焦虑、上火、口腔溃疡、肿瘤等疾病,这些疾病就如同挥除不去的影子,经常会伺机再次光顾。
我们该如何消除和改良身体内带有发出错误命令的控制系统?

从弗洛依德到荣格,从萨提亚到伯特.海灵格,西方现代心理学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人体的内心,并试图找到改良人体“软件”的方法。在古代社会,从耶稣到佛陀,从苏格拉底到希波克拉底,从黄帝、岐伯到张仲景。古圣先贤们发现并领悟到一个巨大的秘密:对于身体内的软件,悲哀、愤怒、焦虑、甚至包括喜悦等情绪,并不需要去刻意的消除和改造它们。只要有意识的“觉知”到就可以了。当你深陷焦虑、愤怒等情绪中时,如果你能保持“觉醒”状态,以“观察者”的心境“观察”到内心的各种情绪。你会惊人地发现,内心会很容易进入到平静的状态,各种负面情绪如同浮现在天空中的乌云,飘来飘去,而且会逐步地“缩小并飘散”,对心境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时你会清醒地意识到,你内心的的负面情绪并不等同于你的内心。心理学把保持这种状态称作“有意识”。反之,如果你不能保持觉醒和“观察”,一旦被焦虑、愤怒等情绪完全左右并充满内心,误把内心的各种情绪当做为“心的本质”,这时情绪就很容易失控,继而作出疯狂的行为,对身体发出错误的命令而导致病变。把这种情况称作“无意识”。
古人把内心保持在清醒有意识的“观察”状态称作“禅”,现代人常称作“冥想”。“冥想”就是以思想和身体“观察者”的形象出现,以第三者的身份冷静持续的观察内心的各种想法和情绪,看这些情绪来来往往,不为所动,不会因为情绪的变化而消耗身体的真气。如果长期练就了这种心境,就是岐伯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