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其实养生的核心要素就是避免行为上的过渡浪费,遵守自然规律,懂得节省精气的重要性;另外,不良情绪也会严重消耗人体的精气和能量,在内心上应该做到“天真”。
所以《黄帝内经》第一篇的名字就叫作上古天真论,指出了养生的道理很简单。核心就是“天真”。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天真”这两个字呢?《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体受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影响,形成了阴阳和五行的变化,春、夏、长夏、秋、冬五种季节的变化形成了生命能量生、长、化、收、藏的五种变化状态,在人体上形成了肝、心、脾、肺、肾五个脏气和五大系统。“精”和“气”是阴阳的两极,是生命的两种状态,在两极过渡中,生命能量还以“血”、“津”、“神”的形式存在,总共五种,分别被贮藏在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中。所以人的本质是自然规律和天地运行的产物,五行、五脏以及六腑是人体的表现形式。

简单来说,“天真”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回到“天”的“真”实本质去。而天的真实本质是就是“清净光明”,风雷乌云只是呈现在天上面的一部分,根本上不会影响“天”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天”是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行和公理而存在的,没有欲望、私心、愤怒、嫉妒、贪婪、嗔恨和傲慢。我们人是天地的产物,是天地之“心”,我们“心”的本质如同清净光明的“天”。内心的“欲望、私心、愤怒、嫉妒、贪婪、嗔恨和傲慢”如同天空中的乌云。如果我们错把“乌云”当成了心的本质,则我们很容易被痛苦所左右。
我们如果能回到原本的“天真”状态,就能达到岐伯所说的“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达到身心健康,没有疾病和内心的痛苦。
可是我们(包括笔者同人)都会发自内心的说:“这太难了,这怎么可能做到呢”。的确很难做到,但是这句话确真真切切为我们寻找真正的身心健康和快乐安康提供了方向。我们时常说,方向决定终点,方向错了,结果不可能好。如此看来,寻找身心快乐、清净祥和的目标应该更多地向“内”看,想办法去消除内心的“欲望、私心、愤怒、嫉妒、贪婪、嗔恨和傲慢”。
笔者时常感觉到,内心的“欲望、私心、愤怒、嫉妒、贪婪、嗔恨和傲慢”就是隐藏在心脏的位置,但是却从未在任何一个医学体检报告中看到被检测出来。我猜想,即使自行解剖开自己的心拿出来看,肯定也看不到这些负面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