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容易感到饿,但是吃多了又怕血糖高,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同感:时常会出现让患者备受困扰的饥饿感,想吃又不敢吃!了解自身的饥饿感、选择科学健康的饮食是每位糖尿病人当务之急。
一、了解饥饿感
(一)、先认识一下糖尿病。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基本病理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与相对不足,或(和)作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的代谢异常。临床上可表现为“三多一少”等症状,久病可引起身体多个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严重时还可危急生命。如能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又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0%-95%。
(二)、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产生
1、高血糖、糖尿多尿: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血糖浓度增高,超过肾糖阈值、导致尿糖、尿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渗透性利尿,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和尿次数增多。
2、口渴多饮:由于尿量增加,加上高血糖引起的高血浆渗透压,导致细胞内水分减少,刺激大脑口渴中枢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口渴感,从而多饮。
3、饥饿感、多食及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从正常时胰岛素促使的合成代谢转向分解代谢,大量葡萄糖(能源物质)由肾脏排出,造成体内可利用的能量缺乏,患者常常感到饥饿、思食。加上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亦可引起食欲亢进、多食,饮食量较以前明显增多而仍然不能饱腹感,或者明显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同体力活动者。此外,由于糖不能被充分利用,机体动员肌肉与脂肪,靠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热能,造成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同时机体又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充,引起能量负平衡,患者就逐渐消瘦,并常感疲乏无力,儿童则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
二、饥饿感产生该如何面对?
(一)、正确认识“饥饿感”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认为“饥饿感就是低血糖?”其实不一定。常说的“血糖低”可分为: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和低血糖。
低血糖症:检测的血糖低于2.8 mmol/L(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小于2.8 mmol/L,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低血糖的症状(如轻者可有:饥饿感、恶心、虚弱感、出汗、颤抖、焦虑、讲话困难、嗜睡、头晕和心悸等;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症可致广泛的中枢神经损害,造成不可逆性神经病变,甚至死亡)
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又叫反应性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并多在餐后2-4小时发生,但检测时血糖并未低于2.8 mmol/L。
低血糖:这种情况则跟低血糖反应正好相反,检测血糖低于2.8 mmol/L,而不一定有症状的出现。这种“没有症状”仅仅是因为神经系统“不敏感”所引起的,危害更大。
此外,还有些病人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被机体消化利用,尽管血糖很高,患者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
(二)、正确对待饥饿感。
同样的饥饿感,血糖水平是不一样的,对待的方法更是不同。不能不顾血糖高或低盲目进食,选对时机与方式,只有真正低血糖时,进食才能“对症下药”,在日常中要正确区别对待:
1、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饥饿感,怀疑自己低血糖时,有条件检测一下血糖再做决断,搞清楚是“真的低血糖”还是“由于血糖向下大幅波动所造成的饥饿感”。
2、低血糖反应发作时,不宜服用糖类食物,它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但也可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从而加重病情。可当即吃些饼干、馒头片之类的食物。如伴有情绪焦虑,易激动,睡眠差等,还需配合一些药物治疗。
3、当血糖向下大幅波动所造成的饥饿感,应该跟医生或者营养师协商调整治疗及饮食方案,许多糖尿病患者也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