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联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在2型糖尿病中的预测价值
3.抗氧化作用:近些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脂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堆积容易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容易导致脂肪因子生成障碍,而脂联素与氧化应激呈负相关性,由此可推断其在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血清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中的预测价值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联素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各因素及内皮功能有明显相关性,与冠心病、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有大量的前瞻性研究证据表明,脂联素水平低可预测T2DM的发生[15-16]。脂联素已经显示出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抗性相关[17-18],这些已知的风险因素为T2DM的后续开发提供依据。美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因子研究(Hoorn study)、美国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IC)、美国护士健康研究(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女性慢性病风险因子研究)及欧洲营养与癌症风险前瞻性研究(EPIC)等四项全球著名的前瞻性队伍研究均得出一致结论:脂联素越低,罹患糖尿病风险越高。香港大学的研究首次发现脂联素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而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从而促进机体产热,改善糖代谢[19]。另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在肥胖早期 ,血浆脂联素浓度即开始下降,且发生2型糖尿病后持续下降[20]。Spranger等[21]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健康的个体,血浆脂联素水平可作为预测将来发生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因子,将来发生糖尿病比未发生糖尿病者血浆脂联素低。Lihn等[22]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基因表达比正常人低约45%,而血浆脂联素水平尚无明显差别 ,正常人脂联素mRNA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 ,而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不存在此相关性,提示后者存在脂联素基因表达的调控异常。
科学研究表明,脂联素是当前糖尿病预测的新指标,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中具有重大诊疗价值。通过脂联素(ADPN)检测可以筛查出前糖尿病人群(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有助于提前预知,及早干预。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糖尿病发生风险至少降低51%,对筛查出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通过运动或饮食生活等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脂联素水平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逆转糖尿病进程的目的,从而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据了解,脂联素可提前5-10年检测出患有糖尿病风险的人群。对筛查出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进行干预和监测,以提高脂联素水平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逆转糖尿病进程的目的,最终由糖尿病高风险人群转变为健康人群。众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循环脂联素水平及高分子量的脂联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在循环脂联素(血液中脂联素水平)处于低水平时,糖尿病风险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脂联素处于极低值时糖尿病发病风险比脂联素正常个体可高10倍以上。
脂联素筛查与普通的“血糖监测”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同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个糖尿病诊断指标,脂联素是糖尿病的风险预测指标。通过脂联素可筛查出血糖尚且正常,但机体生理代谢已经出现异常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年龄、性别、BMI指数、腰围等常规风险因子在估算方法粗糙、预测精度不足以及种族差异巨大等方面的局限性,脂联素可动态反映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水平,与个体代谢健康息息相关。此外,脂联素在血液中含量稳定,检测不受进食与否、情绪波动、睡眠缺乏、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