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躲过限速酶的阻击,驰骋在通往全局脂肪生成的高速公路上,毫无节制地变成乙酰辅酶A、变成脂肪酸乃至最后的甘油三酯。
而一系列的研究都证明指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大量摄入果糖可能导致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
而脂肪肝将几乎不可避免地引起其它身体病变,比如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甚至肝癌等。
其中,脂肪肝引起肝胰岛素抵抗基本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肝脏中高水平的各类脂肪代谢物将降低胰岛素受体底物的级联信号传递进而导致肝胰岛素抵抗,而由脂肪肝导致的肝脏胰岛素抵抗将有可能直接导致葡萄糖代谢异常乃至2型糖尿病发病。
阿姆斯特丹大学学术医学中心的荟萃研究分析了29篇涵盖上千名受试者的临床研究,结论是,过量的果糖摄入会导致提升空腹胰岛素浓度的提升。
同时HOMA-IR(一种胰岛素抵抗指标)也大为升高,均指向果糖对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不良影响。
<<<回顾《中国嗜糖简史》
由于蔗糖含有一半的果糖与一半的葡萄糖,所以人类食用果糖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和蔗糖重合的。
在整个人类进化史中,果糖一直到十字军东征时期才开始崭露头角。欧洲人在东征时开始逐步熟悉与掌握蔗糖生产,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蔗糖,以及其中的果糖都是非常奢侈的食物。一直到17、18世纪。
02利益与摄入量趋势
无论从果糖的代谢机制还是相关动物、临床试验的数据来看,果糖与脂肪肝、胰岛素抵抗、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果糖,即便是最谨慎保守的论述也应该是,它对于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人群来说是可能带来诸多健康风险的。

而大部分科学家也都认为,果糖与这些危害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多吃果糖,就会使脂肪肝、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少吃果糖,风险就降低。

然而,在众多的科学理论与临床数据证据面前,在是否应该摄入果糖方面,我们似乎再一次过着与科学结论相悖的生活,正如同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抵抗一般。
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媒体、广告、医生、营养师处得到大量关于水果、蜂蜜或是果糖有益于健康的信息。

在糖分、碳水化合物摄入已经普遍过剩的今天,这些看上去健康的食物却很可能成为“压垮”糖尿病(高危)人群、肥胖人群的最后一根稻草,摄入的每份果糖,都在为脂肪的生成添砖加瓦、为胰岛素抵抗贡献力量。

诚然,果糖绝对不是糖尿病与肥胖的唯一凶手,但它的隐蔽性要大大强于葡萄糖、精致碳水这些主要元凶 – 因为果糖有着低升糖、较高纤维与水分的面具。
人们在食用水果与蜂蜜时毫无负罪感,常常过量摄入。这也是众多商家乐意看到的。

蔗糖、水果、蜂蜜、麦当劳番茄酱、肯德基酸甜酱、各种果汁、奶茶,我们几乎被果糖层层包围了。
在我们渐渐看清葡萄糖、白糖乃至精致碳水的真面目的同时,却被有意无意引导着放过了另一个“凶手”-果糖。

上世纪以前,美国人均果糖消费量仅为约15克/天,摄能占比仅为4%,同时其主要膳食来源为水果。
到了1994年,人均果糖消费量激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