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饮食 > 养生粥

经常锻炼不但不瘦反而还胖了!累的半死还没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天天健身不见瘦,有的甚至还胖了!老天鹅这谁能接受的了,累的半死还没效果,这是为什么呢?你很可能是因为有氧运动做错了,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有氧运动中的几大误区,它不仅不会让你变瘦,还可能会让你更胖。在最后还会告诉你们5种解决方法帮助你们正确进行有氧运动。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1)有氧做的越多减肥效果越好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减肥中很多人坚信有氧做的越多,减肥速度越快,其实这恰恰相反,有氧做的太多反而不利于减肥。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首先,我们身体只能够承受一定的有氧运动,长时间的有氧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过多的压力。当你长时间做有氧运动的时候,身体中会释放一种叫做皮质醇的荷尔蒙,皮质醇有助于人体储存脂肪而不是燃烧脂肪,所以长时间的有氧会影响减脂效果;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有氧做的越多的人,体内皮质醇水平越高,很多有氧爱好者反驳道,任何运动都会导致人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这一点的确无可反驳。但是,耐力型运动员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比力量型运动员体内皮质醇水平高的多也是无可反驳。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皮质醇还会影响胃饥饿素和瘦素的分泌,所以有氧做的多你会感觉到比平常饿得多,胃口的大增就可能会导致你的体脂升高,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过度的有氧运动之后,强烈的饥饿感会持续很久;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而且,与力量训练不同,过多的有氧运动不仅不会持续燃烧体内的脂肪,只会带来更强烈的饥饿感,那么你就会吃的更多,吃的更多会降低卡路里的燃烧,而且你摄入的卡路里可能比你运动时燃烧的卡路里更多,就会导致多余的热量会转化成为脂肪储存在我们的身体内。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有氧做的越多,身体的肌肉就作用的越多,那么心脏和肺会越来越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同样的运动,燃烧的脂肪会越来越少。根据收益递减法则,你做的有氧越来越多,运动的效果也会逐渐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实际上消耗的卡路里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多。也有很多人发现了这点,但是他们的解决方法却是做越来越多的有氧,这真是让人捉急。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2)光做有氧,不结合力量训练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会减少人体的肌肉,如果你健身时,只做有氧不做无氧结合,那么你的肌肉就会流失得很快,肌肉对于基础代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想要维持高的基础代谢燃烧多余的卡路里,你就需要做无氧提高的肌肉含量。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3)永远只做同一种有氧运动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身体会慢慢习惯于我们正在做的有氧运动。长时间做同一种有氧运动消耗的卡路里会越来越少。慢跑的时候,腿部各处的肌肉以及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会习惯于这种长时间的耐力运动。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根据效益递减法则,有氧运动取得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你可以经常换一换,比如慢跑、爬楼梯和游泳都是不错的有氧运动。运动时用到的肌肉不同才会消耗更多的卡路里,如果你永远只做同一种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只会越来越少,不如经常换一换。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4)总是保持在目标心率区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知什么时候有人说保持心率在减脂心率区就能100%用脂肪供能,其实这个早就证明是不可能的,不管怎么运动,你的供能都不可能完全是脂肪,只是多少的问题。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除此之外,这个理论还没考虑到当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70%时,我们进行的剧烈运动消耗的卡路里比现在消耗的总卡路里还要多。举个例子,比如说,在目标心率区间,进行低强度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会燃烧500卡路里,其中60%的卡路里来自脂肪,40%的卡路里来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脂肪提供了300卡路里;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同样的时间内,高强度运动能够消耗1000卡路里,但如果我们的心率不处于目标心率内,40%的卡路里来自于脂肪,60%的卡路里来自于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脂肪提供了400卡路里,显而易见,400卡路里比300卡路里要多啊。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tMA拜客生活常识网

5)做有氧的5个小技巧

相关阅读:

  • 减肥为什么吃鸡肉(减肥的最佳碳水化合物)
  • 糖尿病低血糖时要吃糖吗?如何补充糖分?
  • 为什么会肚子胀?您可能会感到腹胀的
  • “天热吃苦,胜似进补”,推荐4道养生“苦茶”,清热泻火补
  • 11种让你在情绪低落时保持快乐的健康食品
  •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
  •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都不吃早餐,那一日三餐都吃什么
  •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这些,否则你的血糖真的会控制不住
  • 维生素缺乏症一览表,建议自查,看看自己缺什么,不妨收藏
  • 长期吃馒头诱发高血糖?血糖高的人,这3物最好少吃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