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音jì既,就是我们常见的小米。也叫粟,“沧海一粟”中粟就是指小米。稷在五脏中对应脾,最容易被肠胃消化吸收。
民间流传小米粥可以养胃,本来这个是对的。小米粥,《伤寒论》说,喝完“桂枝汤”后,吃碗小米粥——“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然后说,这个人得病以后,“糜粥自养”,可以用熬得很烂的粥来养。但不要吃肉,免得 “热遗食复”,再次诱发热病。
很多人病了以后,就想吃点清淡的、爽口的、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时候熬点粥,或者做碗面条,都挺好。小米是黄色的,黄色在五行中对应的是脾,很多养脾健胃的食物都是黄色的。
古人调整虚弱的脾胃,让它慢慢强壮,是怎么吃呢?先把小米粥熬得稠稠的,将上面的米精盛出来喝,然后吃小米粥、小米饭,就是先消化植物蛋白;慢慢地,植物蛋白能消化了,有点馋,想吃点肉了。这时候炖上牛肉汤,浇在小米干饭上吃,吸收利用的效果最好。
现在为什么有人说小米并不养胃呢?是因为小米养胃并不适合所有人。和麦、黍一样,小米也是偏温的,所以如果胃有热不寒的人,当然吃小米并不养胃。
这类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胃口比较大、食欲不差,有时还有烧心、反酸的感觉,喜欢吃点、喝点凉的东西,不太喜欢吃热的、烫的东西。有的容易胃酸的人,吃小米粥胃酸还会加重,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有这些表现的人,就不要用小米粥养胃了。
西方白色,其谷稻
稻当然就是我们常吃的大米。
大米含蛋白质偏少,含糖、淀粉偏多。所以跟麦子、黍子、小米来对比,大米还是偏凉的。稻有水稻,也有旱稻。水稻生性就更凉,而它的滋阴、润燥、补肺的功能就会更强。
麦子偏热,黍子偏热,小米偏温,如果是胃寒的人,吃这些会很开心,但如果是胃热的人,吃这些就不太舒服,很多南方人每餐不能少的,就是大米。想吃点黏性的,就用糯米做成年糕。
前面我们说,小麦是偏温的,他的麸皮是偏凉的;而稻和小麦正好相反,米偏凉,糠偏温。
现在营养学经常号召大家吃粗粮,在营养成分上讲,是因为可以增加更多的膳食纤维;在中医上讲,其实是可以缓和只吃精米或者精面的寒热温凉偏性,从而去选择阴阳调和,不温不凉的食物。
中药中有两种消食积的药,一种叫炒稻芽、一种叫炒麦芽,他们分别可以消米和面食积。因为同气相求。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当稻子和麦子发芽的时候,产生了某种酶,能够迅速分解自身的淀粉或蛋白质。所以也能消解米和面的食积,加上味甘不苦,是非常好的促进消化的药。
北方黑色,其谷豆
豆又称为菽,音shū叔,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各种豆类。
豆子在五谷里面的蛋白质含量是最高的,想滋补肾精的话就应该吃豆类。如果把豆子里面的蛋白质转化成你身体的精气,然后再储存起来,这个利用价值是最高的。但是,蛋白质含量越高,越不容易消化。
我们经常感觉“吃完豆子会放屁”,有的人放不出屁,就会肚子胀。过几天开始放了恶臭的屁,就稍微能缓解肚子胀。为什么屁是恶臭的呢?因为豆子中含有蛋白质,蛋白最基本的分子是氮,就是氨基酸的成分。氨基酸如果没有很好地转化、分解,就会散发出特别臭的味道。
所以中国人发明了豆腐,它很好地解决了豆子不好被人消化的问题。
豆腐是先把豆子磨成液体,但豆子的蛋白不溶于水,然后煮开,就是豆浆。熬成豆浆后,再用卤水把豆浆点了,豆浆便会凝结,变成豆腐。
卤水性特别热,是有毒的。《白毛女》中杨白劳自杀,喝的就是卤水。但是用它点豆腐,能让人的蛋白质变性凝固,变成好消化的物质。
我们熬豆浆的过程中,豆浆上面会浮出一层油皮,拿根黍秸秆或者筷子,把油皮往起一挑,然后挂起来,就像一张纸一样。